光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光源光谱?很多用户对于颜色管理领域一些专业性的术语还不是特别理解,本文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吧!

 

 

光谱是什么意思?

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为光学频谱。

 

复色光中有着各种波长(或频率)的光,这些光在介质中有着不同的折射率。因此,当复色光通过具有一定几何外形的介质(如三棱镜)之后,波长不同的光线会因出射角的不同而发生色散现象,投映出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彩色光带。

 

这个原理亦被应用于著名的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太阳光呈现白色,当它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将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顺次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覆盖了大约在390到770纳米的可见光区。历史上,这一实验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于1665年完成,使得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

 

光源光谱怎么理解?

光谱光源,指的是充有不同金属蒸气和气体,产生连续光谱或轮廓分明的线光谱,和滤波器组合起来可以获得单色辐射的一类气体放电电光源。主要用于干涉仪、分光度计、偏振仪等光学仪器。

 

光谱与颜色之间的联系:

光源所发光中,各种波长和强度的单一光谱都对人眼形成一定的颜色视觉,而所有这些各自的颜色视觉综合在一起(当然人眼的视觉神经及大脑具有这种综合功能),便是这个光源给人的颜色感觉,即光源光的颜色。

不同的光源之所以看上去颜色不同,如白炽灯看上去比荧光灯偏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光谱功率分布不同。反过来可以讲,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了它的颜色。在人眼视觉感知的前提下,研究光源的颜色问题就成为研究其光谱功率分布的问题。但在色度学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光谱功率分布的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通常用相对光谱功率分布(简称相对能量)表示光源的光谱能量与波长间的关系。

 

上图为常见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白炽灯在长波的红色段相对辐射能量高,因而看上去颜色偏红;而荧光灯在蓝、绿色波段相对辐射能量较高,红色波段的相对辐射能量较低,因而看上去呈蓝白;日光光谱则相对比较均衡,在可见光范围内能量起伏不大。

日光的光谱没有人造光源稳定,不同气候下、不同时间,它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如图下图所示。这就是为什么早晚看到的是红霞,正午看到的是通常所说的白光。

 

由于无光就无色,又由于一般的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光源的光不仅形成自身的颜色,而且也是不发光的透射和反射物体透射或反射光的源泉。照明光源中没有的光谱,物体透射或反射的光中就一定缺失这种光谱及其颜色成分。因此,光源的光谱能量特性对其他物体颜色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色彩管理技术中,光源(光谱能量分布)的选择成为确定颜色的首要问题。但是照射光的特性(光谱能量分布)只是颜色形成的一种因素。而物体本身的光谱吸收、反射、透射特性也是其形成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