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白色的物体,如纸张、塑料、建材、牙齿等,白度是控制产品质量和外观的重要物理指标,对白度进行量化不仅能够评价产品的优劣,还可以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标准。因此,白度评价通常在提升产品商业价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白度评价的复杂性及方法进行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解一下!
白度评价的难点:
在荧光增白剂出现以前,人们以接近完全漫反射的氧化镁和硫酸钡为理想的或较好的白,白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基质进行漂白和染蓝来达到目的的。漂白的方式很难达到一种普通可接受的较好的白色;上蓝是在织物上染上淡淡的蓝紫色,利用少部分染料吸收掉光谱中的部分黄光,提高蓝光反射比,视觉上白度有所增加,但最终却降低了总的反射比,使得织物的彩度降低,辉度增加;荧光增白剂则增加了织物在可见光区短波波段的反射。这些增白方式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大大增加了白度测量的复杂性。
白度的评价不仅与增白方式有关,而且是一个主观感觉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虽然大多数观察者仍然能够将分光反射率、纯度和主波长不同的白色样品,按照知觉白度的差别而排列先后顺序,然而对于同一组给定的白色样品的排列顺序,不仅由于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于同一观察者,用不同方法评价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仅如此,白度的评价还依赖于观察者的喜好和习惯等复杂心理,有的观察者喜好带绿光的白,有的喜好带蓝光的白,有的则喜好带红光的白。另外,白度的评价还与从事的特殊职业与技术及观察条件密切相关,在不同亮度或在具有不同光谱功率分布的光源下观察,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白度是具有高反射率和低纯度的颜色群体的属性,这些颜色处于色空间大约470~570nm主波长的狭长范围内,在这一范围内的白颜色也构成一组三维空间的色。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对可见光谱内波长的反射率在80%以上,都可以认为该物体的表面为白色。也有些专家用三刺激值Y(即光亮度因素)和兴奋纯度(Pe)来表征白色。Berger认为:当样品的表面亮度因素Y>70,兴奋纯度Pe小于0.1时可当作白色;MacAdam认为:Y=70~90,Pe=0~10%时为白色;Grum等人认为:物体表面的Pe在0~10%且具有高反射比时就可看作白色。
因此,要使白度公式统一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白度评价的方法:
白度的评价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常有两种,一是比色法,即把待测样品与已知白度的标准样进行比较,确定样品的白度。Ciba-geigy标准白度样卡(白度卡)通常分十二档,以嘧胺塑料或聚丙烯塑料制成。前四档不加增白剂,后八档加增白剂。由于这种白板要求每三个月更换一次,而且代价比较高,因此很少采用。
另一方法是用仪器测量,这种方法分两步。首先必须测量样品的三刺激值,这一步可以用分光测量的方法测出样品的光谱辐亮度因素,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样品的三刺激值;也可用光电测度计直接读出三刺激值,一般白度测量都是采用光电色度计的测量方法。如果样品仅仅经过漂白和染蓝,或样品含有非荧光染料,而未经荧光增白剂(FWA)处理,可用标准的色度测量技术。但对于荧光样品则测量时需要加以特殊的注意,对照明光源的光谱分布不仅要考虑在可见光范围内符合标准照明体(如D65)的光谱分布,而且还必须注意在引起荧光激发的整个紫外区域内符合标准照明体的光谱分布。测出样品的三刺激值后,就要通过一定的白度公式计算出白度值。这些公式是建立在三刺激值的基础之上的,知道了三刺激值即可求出白度值。